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蒸发、热融湖塘水面蒸发和植被蒸腾对当地降水的贡献研究获新进展
水汽再循环是陆地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藏高原日益暖湿化的气候对所在区域的水汽再循环有着显著影响。在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退化引发下垫面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比如热融湖塘急剧扩张、植被与土壤水热条件不断变化等。这些变化会通过影响蒸散发过程进而改变水汽再循环的组成。然而当前针对热融湖塘水蒸发和植物蒸腾对当地降水贡献的认识仍存在空白。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藏北高原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吴通华研究员团队联合西北师范大学王圣杰教授团队,通过在青藏高原中部多年冻土区采集降水、热融湖塘水、植物和土壤样品,基于贝叶斯同位素混合模型(MixSIAR),定量估算发现上风向水汽对当地降水的贡献占主导地位(均值74.6%),热融湖塘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对当地降水的贡献率分别为9.2%和8.9%,研究区的再循环水汽比例介于19.7±2.1%至29.7±3.6%之间(均值25.4%)。与邻近祁连山及中亚干旱绿洲地区的相关研究不同,本研究区的蒸发对当地降水的贡献率达18.1%,显著高于植物蒸腾贡献率(7.4%),这种差异与热融湖塘的广泛分布、较稀疏植被及相对较高的土壤水分条件有关。
该成果以“Evaporation From Soil and Thermokarst Lakes Contribute More to Local Precipitation Than Plant Transpiration in Permafrost Regions of the Central Qinghai—Tibet Plateau”为题发表在地球科学Top期刊Water Resources Research,并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重点实验室交叉团队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4WR038566

图1 本研究主要发现示意图

图2 本研究的水汽再循环结果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的结果比较
图文:朱小凡; 审核:吴通华
附件下载: